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

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原因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对待殡葬都相当重视,往往通过各种殡葬形式表达对逝者的情感,但中国人却是举世公认的最为逝者操心的民族,隆丧厚葬的传统一直延续几千年之久。

中国的殡葬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儒家所提倡的“孝道”精神,隆丧厚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

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是隆丧厚葬的基本原因。家族宗法制是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在传统中国,殡葬不单单是埋葬逝者的简单行为,而是演化成一种家族性的行为,起着维系家族血缘关系、强化家族意识、光宗耀祖并且发展家族势力的作用。长者在家族宗法制的社会里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需要子孙全心全意地推崇和爱戴,殡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崇尚丧葬、隆丧厚葬本质上就是抬高长者、老者社会地位的社会行为。宗法制是促成这一“抬高”的社会权力机制,它对中国传统的隆丧厚葬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事实上,宗法势力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做这一行为上的导向,如谁家未尽心操办上辈人的丧事就会被指责为“不孝”,反之则会受到一致的赞扬和推崇。

2.祖先拜的民族心理

祖先崇拜的民族心理是隆丧厚葬的主要原因。在信仰上,中国人历来缺乏抽象崇拜的兴趣,而是重偶像、重直观,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种实物上。因面,在殡葬上对逝者的遗体、遗物尤为看重。同样,一块慕碑、一座坟冢、一块灵牌在中国人的眼中都具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并赋予它们一种特殊的魔法力量,因而被视为本家族的一部分。祖坟被视为先人的象征和化身,人们祈求祖先亡灵能降福于本家族,使家族兴旺发达。对祖先的感情越深、寄托越多,殡葬就越隆重。

3.灵不灭的鬼魂观念

灵魂不灭的鬼魂观念是隆丧厚葬的另一主要原因。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变成鬼。人死后,只不过是生活场所的改变,由阳间转人阴间,而且在阴间同样也需要“吃”、“穿”、“住”、“行”。逝者的灵魂在阴间得到安宁、生活快乐,才能保佑阳间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荣华富资。人们认为人死后要变成鬼、鬼神既能够作祟于生者,也可以保佑生者,所以,人们要不惜花费重金去讨好逝者、祭鬼祭祖。这样,生者无愧,逝者欣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隆丧厚葬之风经久不衰。

4.“孝道文化”的思想根源

儒家极力倡导“仁”、仁从“亲亲”始,即爱自己的亲人,首先就是父母,就是“孝”。”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出发点。儒家孝道文化强调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并将它提高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治理高度。由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对衰子顺孙行为的积极表彰,“孝”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已经成了一种值得夸耀的荣誉,但在执行“孝”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们把表现孝道的方式与崇尚奢侈浪费的风气结合在一起,认为孝就是要在丧葬祭祀中用丰富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这样儒家的孝道观就为中国社会崇尚丧葬,乃至为隆丧厚葬提供了一种堂而皇之的理论根据。

5.国家的干预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里,国家的干预也是隆丧厚葬的重要原因。殡葬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领域,而是时时受到国家的干预。国家干预殡葬,一是作出表率,二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强力干预。每一朝代的隆丧厚葬之风都与皇室推波助澜分不开,此外,国家对宗法制的支持,比如皇帝每年都要祭祖等,也都在间接地推崇隆丧厚葬。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厚殓”为主流,无论是帝王将相的陵园,还是富豪公卿的墓穴,都穷奢极侈,其葬品之丰厚、工艺之精美、文化之深蕴即使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惊叹。

古代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批评、抵制厚葬久丧,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婴子,在《节葬》中对厚葬久丧的恶习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主张丧葬从简,反对用大量财富随葬,反对长期服丧而耽误劳动生产。战国时代的庄子反对厚葬,认为“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夫大块(指天地、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师》)。在殡葬问题上,庄子不仅反对厚葬,而且比主张薄葬者更解放、更超脱,即主张不葬。《庄子·列御寇》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