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菲设施生态建设的途径很多,我们以山地型慕园的生态建设为例进行分析。
慕园作为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面又影响着城市绿化风格与水平。绝大多数墓园建在城郊的荒山府地上,因而积极探索和研究山地慕园的生态绿化模式是大有神益的。
山地既是自然资源、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地又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殡葬文化中心的山地型慕园,其规划、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殡葬文化的进程。山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墓园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沿袭平地的规划理论方法、结构布局模式及技术指标体系等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山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慕园的鲜明个性与地方特色逐渐消失。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忽视绿化建设,在规划中忽视山地自然生态特点,盲目沿用平原的绿化模式,不能构成有效的山地绿化系统,导致环境结构混乱、生态环境失调。因而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体现山地慕园空间格局内在秩序,是实现山地墓园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由于山地墓园地形地貌复杂,山峦、沟壑、溪流等自然要素往往切割、插入甚至横穿墓园,使慕园用地呈零散状,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块状、带状和楔状区域,因而平地慕园的“环状+楔形”的绿化模式很难适用。
对山地墓园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山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分析为基础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种适应山地慕园空间结构的生态绿化模式即“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它在形态上呈现出宽窄变化的廊状绿地(绿廊)连接块状绿地(绿块)而形成不规则、开放式的网状绿化结构。
所谓“绿块”是指墓园内小块状生态单元它们是构成山地墓园自然生态体系的基本感知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特点,能形成微小气候环境。它们遍布慕园区域之内,可达性强,最易为人们所体验。在自然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山体和水域两方面,如山冈、山谷、陡坡、坎、沟、岭上的原始植被河、岩、滩等附近的自然绿化;在人工形态上,主要有公共绿地、绿化带、游园等等。所谓“绿廊”是指沿自然的河道、溪谷、山脊或山谷绿带及水体、山地特有崖壁立体绿带、梯道绿带、殡葬功能区(如墓区)内绿带等。这样通过绿廊将公共绿地、游园、景点等一系列绿块连接形成整体绿化网络
从山地慕园自然生态来看,山地墓园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绿地体系符合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结构的理论;墓园是一个由基质--廊道-嵌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人或物)
相互联系和作用(如在墓园中单一方向性的单向型人流和来去往返性的选择型人流等),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墓园系统所承担的生态功能。
在“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中,可将墓园景观中的主体部分-殡葬建筑、殡葬功能主体(如慕碑等)及道路系统视为墓园景观的基质,将外观和机理上与基质明显不同的绿块视为嵌块,将绿库视为廊道。这样,山地慕园的绿地系统规划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完善的山地慕园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