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重要随葬品。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墓志一般多为方形石质(或砖质),有盈顶盖,大多平放在墓室中墓门前、墓主头前或雨道中。其文体繁简不一,字数由十数个至数千字。关于它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始于西汉。清叶昌炽《语石》卷四:“王氏萃编(即《金石萃编》)曰:《西京杂记》称前汉杜子春,临终作文刻石,埋于墓前。《博物志》载西京时,南宫寝殿有醇儒王史威长之葬铭,此实志铭之始。”
2.始于东汉。罗振玉《辽居稿》延平元年贾武仲妻马姜墓记跋“汉人墓记前人所未见,此为墓志之滥觞。”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第四章说墓志之制“始于东汉,《隶释》载张宾公妻穿中文,即圹中之刻”。①里释》卷一基石题字(大康三年)按:“近年北出土郭仲理石椁(按东汉)亦皆有铭。或以砖,砖之有字者尤多……稍后以志铭代椁铭,与前世风尚殊矣。”
3.始于魏晋。日本学者日比野丈夫在《关于墓志的起源》一文中称:“由于魏晋时代禁在墓前立碑,迫不得已,在墓中埋下小型的石碑来代替墓碑,这被看做是墓志的起源。”②
4.始于南朝。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二《大业三年荥泽令常丑奴墓志跋》云:“墓之有志,始自南朝。《南齐书》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纪德。自尔以来,王公已下,咸共遵用。”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云:“刘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此志铭文字导源之时代也。
赵超先生认为,这四种说法或依文献,或据实物,或引政令,或就铭文,故“尚嫌不够全面”。“要想明了墓志的起源,除分析、研究公认为是墓志的墓中铭刻外,还需要将其他各类墓中铭刻材料逐一加以归纳分析,尤其是研究它们的出土情况、形制、文体、内容及埋设目的,等等。”为此,他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铭刻进行了分类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的墓志,其形制受到慕砖铭、墓碑等器物的影响。内容、文体则自告地状开始,吸收了柩铭、墓砖铭、墓阙铭、神道、墓碑、墓门等各种刻铭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充实、发展。埋设的目的也与墓砖铭、柩铭、神道、墓碑、墓门等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追溯墓志这条长河的源头,应该以西汉早期的告地状为其滥觞……两汉时期,应该称作墓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滥觞期。魏晋时期是墓志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转化期。在这一时期,盛行一时的墓碑由于统治者的严厉禁止被迫从地面上转入地下,与圹中的铭刻器物汇合,形成形制较小的石志。这一转化在文体上、刻制工艺上、形制上等方面都给墓志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推进了墓志的定型化。南北朝时期是墓志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 --定型化。在这一时期,墓志的名称已正式出现,形制和文体都已相对稳定成形。其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对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谱系等的追叙;对死者生平事迹、才能品行的叙述和颂赞;以及被称作“铭”的韵文,用来表达哀悼和称颂。此后,墓志大行于世,且延续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主要的墓中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