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

我国主要利用古尸来进行古代遗体防腐技术的研究。我国出土的古尸,分布区域广泛,新疆、内蒙古、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广西、上海等地都有发现。其时代,从原始社会、汉代到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它们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除冻尸外,各种类型都有。
与国外的木乃伊制作不同,我国的社会习俗不允许对遗体进行制作,只是利用对遗体的精心保护、良好的墓葬条件使遗体经久不腐。商周时期即出现了遗体防腐的萌芽。殷商以来,棺椁并用,采用樟、柏、松、桐等木质,起到了芳香防虫的作用。同时,墓穴也要求有一定的深度。秦汉以后的统治者对丧葬更为讲究,不但非常注重棺、椁的层次、厚薄及皮革漆合等,而且对墓穴的深浅、填充的内容也有严格要求。同时应用芳香药物对遗体的沐浴、衣着、被裹等进行一系列处理。所有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使我国秦汉以来有不少遗体保留至现今不腐。
1.遗体处理
卤酒沐浴:我国历来的丧葬制度很讲究人死后的沐浴,特别是封建贵族死后的沐浴,是用酒和香汤进行的。沐浴用酒自然对防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防止遗体自溶也有一定价值。
降温措施:遗体沐浴后,为了停尸供人瞻仰,在停尸床下置冰盆以寒尸。这说明我国古代很早就了解降温措施对延迟遗体腐败的重要作用。
新衣、被的缠裹:这种死后的穿戴和严密包裹,能保存肌肤的洁净,防止昆虫侵入遗体口鼻;对于隔绝空气,防止肌肤的腐败,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熏香:古人以香料药物殉葬绝不只是图其气味芳香,期间积累了防虫、去臭、祛湿的丰富经验,日益成为自觉不自觉地用以防止遗体腐败、霉烂所采用的措施。
汞的应用:在中国古代,人们应用汞来抑制遗体腐败的记载很早。
2.棺椁在遗体防腐上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特别在统治阶级中,棺椁越做越大,木板越用越厚,要求木质有气味芬香、防蛀性能,或采用质地坚硬的桐、柏、松、杉、樟等,而且层次很多,再加上厚而精良的油漆,密封不朽。因此只要棺椁不朽,遗体就处于密封状态中,造成一个缺氧的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使遗体有可能不腐。
3.墓穴在遗体防腐上的作用
墓穴的深浅,椁围的填充物,夯土是否坚实致密等,也是能否防止遗体腐败的重要因素。
墓穴:墓深并不是遗体不腐的决定因素,但在其综合措施中,特别是实现棺内恒温、恒湿条件方面,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古代要保持地下深处相对恒温、恒湿,这个有利条件是不可多得的。深埋还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椁围填充:在遗体保存较好的宋代、明代的墓穴中,棺椁之外,通常浇灌由糯米、石灰、明矾组成的三合土,或者是糯米汁拌砂子(或细碎石)和石灰,称为浇浆墓。浇浆的厚度一般在20-30cm,因此至今坚如水泥,其致密程度比水泥更甚。有时还在墓室壁与墓具之间再灌注一层蜡和松香的混合物。
填土夯打:夯打紧密,可阻断墓室与外界通透,进而达到保护遗体的目的。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防腐方法。例如:藏族采用肉身防腐术。第一种是用藏红花、麝香、檀香等名贵香料和盐巴浸泡的香水,对遗体内外反复擦洗,然后缠裹上绸缎,定期进行更换,以迅速有效地吸出体内水分;第二种是先取出内脏,把遗体安置在木箱内,再在腹腔及其遗体周围填满炒熟的盐巴和各种香料,一直埋到头顶,以便吸出水分;第三种用盐水、香料和黄土和成泥巴,涂在遗体内外,并反复进行更换,以至水分被吸出,盐分浸入体内。